尊敬的吴焕宁教授、华群会长、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秋末冬初,我们今天相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2018年年会暨“一带一路法治建设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vic115维多利亚有幸承办这次年会,实在是大家的信任、厚爱和支持。首先,我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代表中国国际法学会和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对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2018年年会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也借此机会,对大家长期以来对中国政法大学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很高兴来参加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年会。我同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还是有缘分的。记得1987年秋天,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在武汉大学召开“全国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教学研讨会”,也就是在这次研讨会,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和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分别正式成立。在一个教学研讨会上同时产生两个全国性国际法学术团体,实属罕见。当时,在座的一些教授,还有许前飞教授和我都还是“青椒”,年轻人,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和会务工作。在两个研究会成立时,韩德培先生和姚梅镇先生分别出任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和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首任会长,许前飞和我分别担任两会的秘书长。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三十一年过去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1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对国家而言,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对中国法学界而言,今年也是“文革”后恢复法学教育40周年;对中国国际法学界而言,今年是我们肩负新时代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在新时代,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对中国国际法学界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回应新要求就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那么,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界的使命是什么呢?我认为,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界的使命就是,通过卓越的国际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科学发展和繁荣发展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法学术体系和法治体系。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国际法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国际法专门人才。今天在座的各位,除了吴焕宁教授,可以说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培养出来的国际法专门人才。而且,广大国际法专家学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国际法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了一大批有份量的学术成果,为国际法学的繁荣发展和国家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国国际法学界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说,在推进国际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健全和完善方面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国际法学术创新能力不够强,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又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缺少学术精品力作;对国家法治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思想贡献度不大,没有很好发挥思想库和高端智库的作用;在世界国际法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非常有限。这些问题的解决尽管有赖于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软实力的增强,有赖于整个国家法学和法治水平的提升,但我们国际法学界全体同仁也应该义不容辞、勇担重任,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断为中国国际法学术发展和法治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有如下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是要强化国际法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讲强化,就是要对国际法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基本范畴、基本功能、基本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夯实学科、学术基础,最好是能逐渐形成我们中国国际法学界自己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思想和理论观点。
二是要高度重视对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参与全球治理中的重大国际法律问题的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就是说要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我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我们国际法学界还稍显欠缺。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探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对现实中的重大国际法问题,我们不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既不能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更不能做空谈者、旁观者、愤青者。要踏踏实实多研究些问题,少一些浮躁,拿出有分量、有价值的建设性学术成果立足、说话。
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跨学科研究。大家知道,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学科,我们大多在某一个学科里做学问。但当我们面对一个国际案件、事件或者问题时,常常单单靠国际公法、单单靠国际私法、单单靠国际经济法是处理不了的、解决不了的,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融合、聚合来处理。学习、研究、运用国际法都不要囿于一个学科或者说学科分支。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我们讲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以国际法律问题为中心,突破学科限制,进行跨学科研究、交叉性研究、融合式研究,认真研究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而迫切的国际法律问题。国际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是要力戒浮躁,踏踏实实做学问。学术上的浮躁,就是心神不定、焦躁不安、急功近利。浮躁是为学之大忌。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确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学风问题比较突出,学术浮夸、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不同程度的存在,学阀、学棍、学痞也不鲜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中国国际法学界尤其要警惕警醒、 自觉自律,要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积极营造敬畏学术、风清气正、彼此尊重、互学互鉴的学术生态。大家要把为人、为事、为学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真学问、做深学问、做大学问,切忌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本次年会将研讨“一带一路法治建设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主题紧扣时代需要,具有深远意义。我相信,与会者一定会很好地借助年会这个平台,不仅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且广泛地与其他与会者进行学术交流,在深入讨论、思想碰撞中激浊扬清、探寻真理、达成共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最后,预祝年会在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中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与会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2018年11月17日星期六
整理:vic115维多利亚